从农民家里破墙缝掉出的绝世孤本,比《四库全书》更狠,凭什么?
图片
影半夏2025-06-05 13:23小学语文高级教师谁能想到,600年前皇室禁书,农民家里破墙缝掉出的绝世孤本,竟藏着让西方颤抖的华夏黑科技?
它究竟经历了什么?
它隐藏着什么?
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推出的力作《历劫重光的旷世宏编——〈永乐大典〉》,将一一揭开这部鸿篇巨制的神秘面纱,把它带到大众面前。
图片
这是一本堪称古籍文化普及的典范之作。
文化传承《永乐大典》可称得上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。
它汇集了先秦至明初的七八千种典籍,涵盖经史子集、天文地理、医药戏剧等领域,更难得的是它完整保留了原著的内容,堪称中华文明的“基因库”。
陈红彦系统梳理了其成书背景、编纂过程、散佚历史及价值保存等方面的资料,揭示了这部典籍在保存文化基因、抵御文明断层中的关键作用。
书中还原了古籍的命运沉浮,看得人心惊动魄,国宝级古籍的流失实在是一大遗憾,这也更凸显了当代保护与传承的紧迫性。读者在字里行间能充分感受“网罗无遗”的编纂理念,以及历代藏书家、学者为守护文明火种所付出的艰辛。
图片
学术研究很多人对传统古籍望而生畏,常怯于术语艰深、体例复杂,更别谈研究了。而本书将学术语言转化为通俗表达,系统而清晰,力求做到“普通人一看就懂”。
例如,通过对比《永乐大典》与《四库全书》的编纂差异,揭示了明代文化政策的包容性。书中配有的丰富插图(如正副本书影、修复对比图)与时间轴线,更使读者可以直观理解《大典》从皇家秘藏到全球散佚的复杂历程。
这种“学术大众化”的尝试更考能力,也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入口,更为普通读者打开了通向古籍研究的大门。
图片
艺术鉴赏《永乐大典》是知识宝库,更是艺术珍品。
那么宏大的制作,装帧(如包背装、黄绫封面)、刻印技巧(如朱丝栏、馆阁体)无不揭示了明代皇家出版的高超工艺。
例如,书中提到“嘉靖副本”的抄录要求“字划端正、墨色均匀”,体现了对细节的极致追求;对“湖字册”中夹带的民间花样、鞋样的分析,则反映了古籍在流传过程中与民间文化的交融。
对于书的封面图案,也很讲究,采用的凌花双龟背图案,灵感来源于国家典籍博物馆大门图案。这些细节还原了古籍的物质形态,更让读者领略到“典籍之美”背后的文化意蕴。
图片
社会教育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,我们该如何对待古籍?如何真正做到文化自信?
书中对“永乐大典赋”的引用、对“中华古籍保护计划”成果的展示,激发了读者的民族自豪感;而对近代以来国宝流失与回归的叙述(如苏联归还11册、民间捐赠案例),则强化了文化主权意识。
为了古籍回归、完整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名人、普通人很多,这是文化的力量,是伟大的家国情怀。
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回溯历史,更在于启迪未来。阅读本书,既是与六百年前智者的对话,也是对当下文化使命的回应。
在古籍保护与传承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,这是为国人文化自信打开了一个窗口,为公众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、创新性、统一性提供了重要路径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